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出台,这套系统帮企业合规不踩坑
行业动态|2025-09-16|阅读量:1122
随着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深入推进,2025 年 8
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开征求意见的《超龄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暂行规定》(以下简称《暂行规定》)正式出台。政策明确要求在工资支付、职业安全、社会保险等方面强化用人单位的责任,这既是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回应,也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新挑战。

一、政策亮点:让保障更有硬度
《暂行规定》明确了超龄劳动者的基本权利:
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标准,用人单位不得随意压低报酬;
必须签订书面协议,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,避免口头约定引发争议;
工伤保险纳入保障范围,一旦发生事故,超龄劳动者同样能依法获得赔偿;
职业安全与健康防护,企业需评估岗位风险,合理安排劳动强度。
这些要求的提出,使过去模糊的“超龄就业灰色地带”逐渐被制度化的保障取代。
二、落地难点:企业执行中的现实困境
尽管政策方向明确,但许多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问题:
合同签订不规范,甚至不签协议;
工资支付缺乏透明标准;
保险缴纳随意,超龄劳动者常被排除在保障体系之外。 这不仅加大了劳动争议风险,也损害了企业的合规形象。
三、数字化手段:让保障更可执行
为了把政策要求落到实处,越来越多企业引入数字化工具,将制度落实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。比如在招聘与入职环节,系统可自动生成符合政策要求的协议模板;在薪资模块中,能对照最低工资线进行校验,避免报酬偏低;在保险缴纳环节,则能及时提示补缴或异常情况。借助这些功能,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,更帮助企业在复杂政策环境下稳妥合规。
四、未来展望:政策与企业管理的双向驱动
从宏观来看,国家通过立法为超龄劳动者构建制度保障网,提升社会公平性;从微观来看,企业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和数字化系统应用,才能真正把政策落到实处。特别是当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政策要求深度结合时,企业不但能降低合规风险,还能塑造负责任的雇主形象,为未来的人才管理赢得口碑与竞争力。
超龄劳动者是社会的重要劳动资源,他们的经验与技能仍能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。新规的实施意味着保障升级,而企业则需要在制度与工具层面双管齐下,才能实现权益保障与高效用工的平衡。可以预见,随着政策完善与管理手段升级,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更关键的作用。